November 19, 2015

恐襲年代,巴黎「布波一族」的反思


11月13日,巴黎11區發生連環恐怖襲擊,令人感到悲傷萬分。但正如電影搏擊會(Fight Club)中一句金句:“Stay with the pain, don’t block this out.”。在傷痛過後,巴黎人該做的不是逃跑,應是勇敢面對,特別是於11區內居住,為數最多的「布波一族」。

三年前適逢法國總統大選,若你當時與法國人同枱吃晚飯,愛說話的法國人必定喋喋不休,談論自己的投票意向和移民政策等問題。坐在右邊的豪門權貴,討厭他定居已久的8區或16區有外國人出現,他們甚至希望所有外國人滾出法國。而坐在左邊的社會基層,則只希望有錢人多繳些稅和政府給他多些福利。那麼坐在中間的中產階級呢?他只會告訴你這餐晚飯份量有點兒多和味道太濃不健康。

是的,坐在中間的中產階級從來不關心社會。不關心佔領華爾街。不關心中東局勢。對他來說,只有衣服和有機食品才是重要。他永遠意識不到,沉默的中間派往往是左右社會的關鍵。

美國著名政治評論學者David Brooks在其2000年著作《天堂裡的布波族》(Bobos In Paradise)中,稱呼21世紀中產階級為「布波一族」(Bobos)。一個「Bo」是指布爾喬亞(Bourgeoi),另一個「Bo」則是指波希米亞(Bohemia)。前者是指社會上的中產階級或成功人士,後者則是指純潔浪漫、超脫社會規範的浪子。布爾喬亞加波希米亞,兩者根本是對立的,但當兩者的特質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,那個人就是「布波人」。

最初David Brooks創立「布波一族」一詞,是用來形容同時具有60年代「叛逆精神」和80年代「成功主義」的美國中產。但在同年,由法國《解放報》(Libération)記者Annick Rivoire在發表的文章《L'été de tous les Bobos》中,首次對法國人使用這個名詞,自此成為法國人之間流行的用語。無可否認,Annick眼中的「布波一族」就是那些沈默的法國中產。

至於巴黎的「布波一族」,主要聚居在9區、10區、18區和今次受到恐襲的11區,因為這幾個地區充滿生活品味,而且房子的價格也對應中產的荷包。9區的加尼葉歌劇院(Opera de Paris Garnier),其後方便是春天百貨(Printemps)老佛爺百貨(Galeries Lafayette Haussmann)。10區聖馬丁運河(Canal St-Martin)一帶有聖羅蘭教堂(Église Saint-Laurent)。博馬舍大道(Boulevard Beaumarchais)以左的11區,與聖心堂(Basilique du Sacré-Cœur)上方靠近科蘭古街(rue Caulaincourt)的18區,同樣是滿佈各式各樣充滿個性的小酒館與商店。

巴黎的「布波一族」好比法國經典小說《追憶似水年華》(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)中的普魯斯特。他們追求生活態度,他們抗拒把大大個的Logo掛在身上。因此售價中等但款式時髦的The KooplesSANDRO最適合他們的胃口。當然,在巴黎每位「布波人」的衣櫃深處,都會有一兩套高級訂造服來應付隆重場合。如伊夫·聖·羅蘭 (Yves Saint Larent)或是迪奥·桀傲(Dior Homme)

除了穿衣態度,在飲食方面,巴黎的「布波一族」大抵只會在高級超市Naturalia買有機蔬果,雖然這些有機蔬果售價比一般超市的普蔬果貴四成。奧特瑪萊區(Haut-Marais)的Marché des Enfants Rouges也是巴黎「布波一族」的集散地,他們一有空便會到這個巴黎的古老市集四處閒逛。若果巴黎的「布波人」想外出吃飯,他們大概也只會到VIVANTNanashiBrasserie Barbès。其實他們不是挑剔,只是因為這三間餐廳用的食材全都是有機食材。位於10區小巷間的VIVANT,號稱擁有全法國最齊但產量極小的「Nature Wine」,這些以自然發酵方式生產的葡萄酒,還要是由法國各地的小酒莊直接運來巴黎。Nanashi在巴黎則有兩間分店,但是若你想光顧,即使不在繁忙時間也要等待四十鐘或以上。至於在18區巴柏斯羅斯肖特車站(Barbes-Rochechouart)旁的Brasserie Barbès,也是巴黎「布波一族」的蒲點。

來屆法國總統大選將會在2017舉行,懇請巴黎的「布波一族」不要再沉迷素色的衣服和乏味但很貴的有機菜式,站出來!不懂政治,便到YouTube搜尋右派法國民族陣線(Front National)青年黨部主席Julien Rochedy的演說。(他可是一位講究打扮、長相出眾的中產知識份子啊!)

現在是非常時期,巴黎的「布波人」必需勇敢向其他法國人高呼:「只有右派才能捍衛我們家園」,就像向其他人大膽承認「星巴克(Starbucks)其實十分方便」或「美國漢堡包不是很難吃」一樣。

October 11, 2015

好心分手,王大仁與巴黎世家


剛完結的巴黎2016春夏女裝週,當中最多人討論的,必定是亞歷山大·王(ALEXANDER WANG)巴黎世家(Balenciaga)的最後一個發佈會。外間猜測王大仁巴黎世家結束賓主關係,是因為王大仁的個人品牌得到巨額投資,令他想專注發展自己的品牌。辜勿論王大仁巴黎世家是否好心分手,毫無疑問,王大仁巴黎世家的三年,絕對不可以說是成功。

時尚炮杖嘴Cathy Horyn,在2010年曾這樣評論王大仁:「王先生不是個出色的設計師,雖然有些人給了他很高的評價,但他顯然是個只懂得取巧的設計師。」她續說:「王先生沒勇氣嘗試大膽設計或創新事物。」評論中,這位《The New York Times》時尚評論員還暗示王大仁當季有些設計,是模倣Marni上一季大賣款式。

王大仁是否如Cathy Horyn所說不是一個出色的設計師?誰也不敢一口咬定,因為何謂「出色」?在每人心目中也有不同定義。但是,我們不能否應,王大仁初出道便能夠在時尚界嶄露頭角,是因為《穿著Prada的惡魔》(The Devil Wears Prada: A Novel)小說中魔鬼上司的原形,美國版Vogue主編Anna Wintour一手捧紅,當然還有王大仁在美國紐約這大都薈,每晚派對上結交的那些名人和名星朋友。

受到一大堆名人與名星追捧,是不少品牌作為現今時尚界成功的捷徑。可是,這條捷徑卻不能為那些品牌帶來歷史和傳統。歷史和傳統,是要經過多年培養,也是一個品牌令消費者嚮往的重要元素。在法國,巴黎世家可以說是繼HERMESLouis VuittonCHANEL後第四個歷史最悠久的高端品牌,而在美國帕森設計學院(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)畢業的王大仁,明顯不懂傳承和延續歷史和傳統的理念。

回望過去,為巴黎世家創立了一個時代的法國人尼古拉·蓋斯基爾(Nicolas Ghesquière),他年輕時不曾受過正統的設計學校訓練,反而於14歲的求學時期,先後於agnès b.及Corinne Bocson實習,19歲畢業後成為Jean Paul Gaultier的助理設計師,其後同時在法國品牌poles與意大利品牌Callaghan浸淫,直至23歲加入巴黎世家,再於兩年後,以僅僅25之齡成為品牌創作總監。

反觀王大仁,他只曾在求學時期二年級在馬克·積加斯(Marc Jacobs)短期實習。他從帕森設計學院修業後,隨即自立個人品牌,未曾體會過任何一個高級品牌的傳統精神。然而,尼古拉所執掌的巴黎世家,十五年來一直保持著品牌創辨人Cristobal Balenciaga生前的主張──對未來主義的前衛探塑。相反,王大仁手上的巴黎世家,總是脫離不了他自己品牌的影子,令巴黎世家看似是高端版亞歷山大·王

一個以傳統和歷史作為賣點,主力售賣高貴及典雅手袋的歐洲品牌,是不需要一個喜愛夜蒲的「美國仔」。至少,從王大仁自己的個人品牌所出產的手袋來看,可以肯定這位熱愛街頭運動風格的設計師,沒有能力如往日尼古拉與另一位法國手袋設計師Myriam Schaefer一樣,替巴黎世家創造出極具代表性的「it bag」──Motorcycles bag。

在今年2月,馬克在接受英國版Vogue主編Suzy Menkes訪問時,直斥現今新一輩年輕設計師的陳腔濫調,沒有創意之餘也沒有可觀的內容。其矛頭,更是直指王大仁。的確,沒有歐洲文化教育基礎的王大仁,真是未夠歷練駕御一個具有一百年歷史的老品牌。

October 4, 2015

Gucci重生:馬可孛羅轉世的時光之旅


2015年9月,全球時裝編輯,手執仿製17世紀法國女畫家Madeleine de Scudéry在1654年繪畫的奇幻地圖《Carte de Tendre》(Map of Love)邀請卡,齊聚位於米蘭的Scalo Farini火車站遺址,等待亞歷辛度·米哲爾(Alessandro Michele)獲委任為古馳(Gucci)創作總監後他第一場春夏女裝秀的開始,這亦是米蘭2016春夏女裝週的揭幕重頭戲。緊隨上季秋冬女裝系列得到一致好評,這次沒有湯姆·福特(TOM FORD)的荷里活式紅地氈。沒有Fride Giannini的翡冷翠式古典壯麗。亞歷辛度這位新上任的設計師帶給我們的,是一場分外具文藝氣息同時緊貼當前時尚界提倡,仿效古時人類對未來所構想的復古未來主義(Retro-Futurism),與及包含不同時代背景之美學元素的折衷主義(Eclecticism),兩種主義合而為一的時光之旅。

在13世紀,意大利旅行家馬可孛羅(Marco Polo)曾經兩次遠航東方,並在晚年透過口述著立《東方見聞錄》(Book of the Marvels of the World),令當時所有歐洲人對東方都充滿願景。今天,設計師亞歷辛度仿似馬可孛羅再世,也透過服裝設計,把《Carte de Tendre》地圖上的奇幻國度,一一呈現於我們眼前。

隨著時尚配樂監製Michel Gaubert所編的背景音樂,當中的烏德琴琴音起,模特兒一個又一個從摺疊的阿拉伯屏風,與兩旁是蛇圖騰的粉色波斯地氈上走出來。她們有的穿著以經典古馳綠色綢段所編織而成的蕾絲長裙,有的穿著胸前綉花的雪紡襯衣,有的穿著滿佈圖騰與印花的絲質針織套裝,有的穿著繡上花蛇與蝴蝶的皮夾克。加以細看,你還會發現有部分模特兒都是戴著烏蠅眼鏡和貝雷帽,她們看似是一班超越時空的歐洲文藝旅人,每人也手執一個古馳手袋,緊隨和馬可孛羅同樣是意大利人的亞歷辛度,探索《Carte de Tendre》地圖上的奇幻國度。

也許,唯一可以成為話柄的,是今次整個春夏女裝系列中,都充滿了普遍西方文化認為代表邪惡的蛇。古希臘神話中的美杜莎,就是背部長有雙翼的蛇髮妖魔。但要知道,根據古希臘詩人奧維德(Ovid)的《變形記》(Metamorphoses),美杜沙曾是波塞東情人。在靠近中東的土耳其,亦有部分人相信她是幸運女神。

「我在辦公室中不斷嘗試結合一些亞洲,還有來自西班牙、墨西哥和英國的美學工藝,如刺繡、鮮花、褶邊。」早前,亞歷辛度為美國天后麥當娜(Madonna)的世界巡迴演出設計服裝時,談到自己創作時的靈感泉源。回顧歷史,在湯姆年代,麥當娜也曾在MTV電影大獎的頒獎典禮上,從頭到腳穿著古馳。無獨有偶,亞歷辛度第一次發表會,其開場背景音樂也是用上湯姆所執導的電影《A Single Man》其中一首插曲。可見,亞歷辛度確實是有野心帶領古馳,重回TOM FORD在90年代所建立的王者地位。

要推論亞歷辛度能否讓古馳重捨昔日湯姆年代的輝煌,現在還是言之尚早,但這位滿臉鬍子,留著一把黑頭髮和手戴銀戒指的42歲設計師,其充滿活力的奇幻青春美學,已令古馳在2015年上半年銷售額,上漲逾38%。

亞歷辛度在年輕時代曾為另一意大利品牌FENDI設計配飾和瓷器品牌Richard Ginori設計瓷器,即使後來加入古馳,他也是專攻飾物設計。到了現在,他終於有機會向世人宣告,服裝設計也是他的強項。僅僅過了三個時裝週,他的服裝已俘虜不少當紅名人,不止美國天后麥當娜,還有摩納哥公主Charlotte Casiraghi、影視女星Dakota Johnson和青春偶像Harry Style

看來,各位女士是時候把埋藏在衣櫃深處,那些印滿古馳經典標誌的手袋找出來。

September 28, 2015

與魔鬼交易:BALMAIN for H&M


真不想談論關於「Fast Fashion」的事物,無奈,以主攻追趕潮流人士為銷售對象的H&M,最近又勾撘上法國品牌巴爾曼(BALMAIN)

在「Fast Fashion」層面裡,值得拿出來研究的,就只有如何用兩星期時間,搜集所有品牌於來季將會紅起來的款式,再模仿和偷師這些款式中的設計精髓,然後大量生產,最後全球鋪陳出貨。這一切一切,只在於消費者能以最低價錢買到當季潮流,與及,「Fast Fashion」品牌能不需要認真思索,就可以快速收割賺飽的魔鬼交易。

於人類而言,魔鬼向人類提供各種誘惑,有些人為了得到這些恩惠,樂意付出自己的靈魂與魔鬼簽下契約,但結果換來永恆的詛咒。 於時裝而言,品牌與魔鬼訂立合同,可能換來一時的聲名大噪(Noise),但重要的品牌形象(Image),卻隨之而失去。

幫襯巴爾曼的人,大部分都是希望自己一踏出門,便會得到街上途人注視的名門和貴婦,絕對不是星斗市民,既然如此,出入上流社會的他們,怎能忍受自己和平民穿著同一個品牌的衣服?更姑勿論要他們打開銀包。因為,一直穿著"Made in France"衣服的人,是絕不能忍受自己淪為穿著"Made in China"、 "Made in Cambodia"、"Made in Vietnam"的。

BALMAIN for H&M,只會嚇怕巴爾曼過往的忠實擁躉。

其實,巴爾曼上一任創作總監Christophe Decarnin的業績不佳,絕不是如方間所想因為他的衣服格價過高(其實一件衫賣多少錢也不是由設計師話事),之所以銷量不理想,全因為他在巴爾曼所走的半高級訂造服路線上,只懂得一直售賣華麗氣氛,卻總是未能創作一種讓人一見難忘的自我風格。

今天,賺不到錢就要換人,已經成為時尚品牌於集團化經營下的常態。事實上,當初Christophe Decarnin被拉下馬,相信不是他不賺錢,只是他賺得不夠快不夠多,走馬上任接替他的年青設計師Olivier Roustein,今年其巴爾曼春夏系列,被普遍時尚傳媒指斥是抄襲Alexander McQueen在1997年替Givenchy設計的春夏高級訂造服系列,再加上觀察近年其巴爾曼廣告選角的品味,這位年青設計師和巴爾曼的未來,實在令人十分擔憂。

(說真的,真想知道BALMAIN for H&M的廣告那個地鐵背景,是誰人想出來?你可曾見過買得起巴爾曼的人,是會>依賴乘搭公共交通工具?)